“丝路文化与中国穆斯林”论坛的召开背景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这一架构完善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务委员杨洁篪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更是将“一带一路”提升到亚洲大家庭的事,希望有关国家和中国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从而引发了外媒的强烈关注,有日本媒体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对决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国正在努力提高地缘战略地位,还有评论称丝绸之路展现着中国在大国崛起上的时代精神,重在对外传递和平信息。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也提出甘肃是新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黄金段,鉴于丝绸之路与中国穆斯林的紧密联系及甘肃在新丝路中的特殊地位,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联合西北民族大学中东文化研究所、中国(国际)清真产业联盟和甘肃南园啤特果饮料公司共同举办“伊斯兰文化论坛—丝路文化与中国穆斯林”学术研讨会。
新丝绸路上的文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古老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方的交通,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发展了古代经济的繁荣。两千多年来,在长达数万里的丝绸之路上,沿途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同时也将华夏文明传到了西域和欧洲,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七世纪以后,这条繁忙的经济文化走廊,又起到传播伊斯兰文明、推进穆斯林各民族融合的作用,使得伊斯兰文化在中国扎根落户,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重现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将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利用智库和专家意见推动新丝路建设
丝绸之路总长7000多公里,基本都位于战略要道、商埠重镇。各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战略方向等都展开深入研究,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坦言,提出甘肃是新“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黄金段”这个概念也借助了外脑,利用了智库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说明专家学者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此次学术论坛汇集全国各高校50多位研究伊斯兰和丝路文化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成果也为相关机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丝路文化与中国穆斯林”论坛展现大国包容
古丝绸之路造就了唐朝的繁荣,主要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异族文化、外域文化的汲取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族和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使我国西北边疆与内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古丝绸之路的开通还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而“新丝绸之路”会一定发现这一交往对中国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学术讨论,探寻什么是“中国梦”?那就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通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维护民族团结,顾全大局,携手共进,推进“新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这是最接地气的“中国梦”。
通过论坛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马明贤教授指出在这场讨论中我们要探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丝绸之路上穆斯林所面对的困惑与挑战,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喇敏智主席也指出这次学术会议参会专家多,选题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给穆斯林族群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穆斯林人的贡献。
结语
丝路文化与中国穆斯林的复兴,正当其时。共同建设丝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既顺应了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世界潮流,也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新兴国家逐步崛起的世界大势。而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看,丝绸之路连接了世界几乎所有的文明形态。正如习主席在演讲中所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我们相信,“伊斯兰文化论坛—丝路文化与中国穆斯林”研讨会的召开对丝路经济带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作出自己的贡献,将推动重现古老丝路的辉煌,成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中穆青网 Ibra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