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的魏鹏飞先生。
——浅谈魏鹏飞和他的象形书法
■陈焱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象形书法的探索研究、勤奋创作的魏鹏飞,如今走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的象形书法作品深受海内外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并得到圈内的认可和好评;另一方面,象形书法没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更有甚者视象形书法为江湖艺术。理解他、接受他的人,认为他的象形书法是一种创新、一门艺术;不理解、不接受象形书法的人,则认为那是江湖把式。
在中国,像魏鹏飞这样痴迷象形书法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在江湖大行其道,赚了个盆满钵满;有的则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大多数从事象形书法探索和研究的人面临跟魏鹏飞一样的尴尬境地。
艺术创新也好,江湖艺人也罢,作为一种文字书写方式,象形书法由来已久,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以前不叫象形书法,而叫象形图画、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朔到6000年前的上古时代。
历史悠久,传承不绝
史料记载,6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象形图画,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演变,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象形图画文字到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其间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朝代,尤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简书、帛书为代表。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两汉400年间,字体的发展很快,现有的字体在当时几乎都出现了。隶书体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不是处处用它,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不需要庄重、规整的日常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为使书写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这一“行”一“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这便逐渐推动了正统隶书笔法和形体的改革。
魏鹏飞12生肖象形书法之虎。
到晋魏之际,终于改成了取代隶书的新的正统书体——楷书。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其间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沿革,而行、草书早早地在晋代已相当成熟。
从距今4800年前的半坡仰韶陶器刻划的符号上清楚地看出,汉字发展至秦之小篆,已愈来愈规范化和成熟化,不仅有独体字,还有由独体字组成的合体字。这个时期的文字符号都是极其抽象化的,表现为纯粹的结构组合。至汉代我国第一部字典性的汉字理论著作《说文解字》,它收人的文字共9000多字,其中象形文字只有300多字。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朝代的文字都有大幅增加,现汉字单就《辞海》中就有250个独体字,再由这250个独体字组成的偏旁和部首构成的组合字,洋洋洒洒将近十万个,而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便有3000个。这不仅给我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方便,也给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至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绝,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这一演变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大方便了书写和印刷。
最初是字体的发展,字体既定之后,不同的字体在书法艺术运用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字体或书体。书法从书体上来分,主要有:真(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风格流派亦多种多样,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等。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从隶书至现在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狭义的古文,则专指战国时通行的文字。
从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发展的过程观察,所谓象形书法也只是今人书写的一种方式而已,这种书写方式其实古已有之,只不过是今人重拾起来,偏好之,钟爱之,又以艺术再现的方式,把它提升为一种书法方式罢了。
鹏飞书法,渐行渐远
在众多从事象形书法的人群中,魏鹏飞算是走得比较远的一个。多年来,他一直把象形书法作为一门象形艺术来追求,步履坚定,痴心不改。
他认为,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几千年,作为文明的载体文字,功不可没。而文字的最早形态就是象形,它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把象形文字的研究、书写、创作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也非常明白,选择象形书法艺术,便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份执着,让他与他的同行们渐行渐远,甚至把他的同行们远远抛在身后。
曾经有个创作象形书法的台湾同胞,一直以来以“中华第一人”自称。可当他看见魏鹏飞的象形书法作品之后,便自叹不如,连连拱手称:魏先生才是象形书法“中华第一人”!可魏鹏飞对象形书法“中华第一人”的“桂冠”却不以为然,也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孜孜以求,自觉探索,埋头创作。
纵观魏鹏飞创作的象形书法作品,不难看出,其构成原理主要来自依类取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取自天地自然现象,如日、月、山、川、云、雨、江、河、湖、海等;二是取自动物名称,如马、牛、羊、龙、虎、兔、鹰、鹤、鸡等;三是取自植物名称,如莲、花、竹等;四是取自物件名称的,如舟、车、道等等,不一而足。
他创作的江、河、云、海、悟、道、鹤、鹰等象形书法文字,不仅别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别开生面,过目不忘。他独创的申请了国家知识产权的象形书法——《十二生肖》系列象形书法作品,由于书画同体,造型新颖,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如今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许多酒店、茶楼、会所的展示品和收藏品。
魏鹏飞认为,象形字的形体来源于客观物象,乃先民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约简方法描画而成。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叙述象形字的书写是“画成其物,随体洁屈”,图画仿形之特点相当清楚,使人一见便知所代表的物象“原型”,进而读其音,知其义。如果要做到准确地以形表意和记音,则仿形务必要像,需要有很高的技术与训练过程。
与此同时,文字在实用中要按照语序排列成篇,必须经过统一的协调处理,使之不同程度地进人一种符号状态,从而使仿形描画开始有了书写的意味。
据文献记载,商周文字遗迹主要有三种形式。甲骨文,用于原始宗教仪式行为中人与鬼神沟通的契刻书面语言,时间最早,下限可至西周早期。金文,主要用于宗庙祭祀的礼器题铭。朱书墨书、玉石书刻文字,数量极少。
自甲骨文契刻伊始,为求实用,一部分字形即进行了线条式简化。但繁简不一,于是又有局部调节的省略式简化,使字形保留最低限度的象形,并能做到彼此区别。同时,契刻求简趋用的心理也在促使仿形描画发生潦草现象,直线的契刻则在不断促使其发生异化,从而使字形逐渐降低象形程度,逐渐远离“原型”,这样就自然而然带来书写性简化。这种简化来自无限重复的书刻,积微至巨,强化了仿形的书写意味,产生笔顺,引发书体演进。就此而言,甲骨文是商代特殊类型的简化字,其书法美建立在简化的基础之上,经历着山形象美逐渐损减并增加抽象成分的初期变化过程。
在笔者看来,搞象形书法创作研究的魏鹏飞们,究其根源,其实是在“逆文化潮流”而动,尝试一种“返璞归真”式的推本溯源。他们无一不在模仿先人“观物取象”,想象着古代先人在创造文字、使用文字时的神韵,追求人类最初创造、使用文字时的美感。
推崇石如,心向往之
从古至今,历史上从事书法和金石、篆刻研究的大家众多,可魏鹏飞最推崇邓石如。
魏鹏飞介绍说:邓石如身材高大、顶天立地,是清代一位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学者。邓石如因其祖辈出身寒微,枯老穷庐,其本人一生更备尝人间酸甜苦辣,过着“采樵贩饼饵,日以其赢以自给”的生活。即使在这种窘迫日子里,仍然以“山人”自居,高卧荒江老屋,把功名二字抛到九霄云外,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为何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堪称盛世的“乾嘉时代”,当时政局早已稳定,天下亦早已被爱新觉罗氏那双射雕大手抚摸得比较熨帖了。可他仍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间孤独飞翔的闲云野鹤。他的好友师荔扉曾经送他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
看淡了浮华、浮夸与浮名,也就与浮躁相去甚远。“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没有柳永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长”, 他也缺贾逵的雄心进取;“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李白的济世大志他也不具备。他只是归于平淡,把世间万物都看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
邓石一生如酷爱书法,一天也舍不得丢弃。每日清晨,他研一盘满满的墨水,就着净几挥洒,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邓石如出身寒微,一生饱受生活的煎熬,可他却把功名利禄置于脑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艰苦锤炼中。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更不像如今的所谓“名人”,浮躁如热锅上的蚂蚁,热衷于今天上电视,明日登报纸,后天获大奖,不然日子就一天也过不下去。
邓石如的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入仕途,不为外物所动,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喻,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邓石如的这种淡泊名利和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让魏鹏飞十分敬仰,虽自愧弗如,但心向往之。
《亚洲日报》关于魏鹏飞赠送中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蔡义批作品的报道。
艺无止境,探索可贵
象形书法,古已有之。这门艺术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旁门左道。
所谓象形,最为通俗的解释,就是直接描摹这个字所要表达的自然形态,将其外形浓缩或抽象出其最简单的形体符号。
卫铄的《笔阵图》可谓是我国书法用笔最早的象形学说,单就其形象的象征就值得后人借鉴和取法。后来苏轼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理论的提出,便以人的精神面貌为其象征基础了。即使现在我们的汉字已趋于高度的符号化,集抽象和意象于一炉,仍脱不开其象形的迹象。如甲骨文的图形符号,它兼容了汉字和图画的特点;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提肩裁刀;草书的龙飞凤舞,都有其严格的定式,然而它们的象形意识虽然淡薄了,但是它们创造时仍离不开象形的依托关系。
魏鹏飞认为,“象形”是中国汉字构造的一种主要方法,它作为具体事物运动的初级抽象,具有指事、形声、会意等基本功能。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酵母,书法是汉字的最高表现形式。随着汉字字体的发展和演变,汉字的象形性与具象性亦随之淡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法的表现形式中依然保存着汉字象形性的一面,其自觉意义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魏鹏飞说: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发展,电脑、手机等产品代替了纸和笔的书写功能,人们对提笔书写也越来越感到陌生了,所以在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象形书法的探索研究和创新发展,让人们重新热爱中国文字的书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如此说来,魏鹏飞的努力与探索是有价值的。
需要指出的是,魏鹏飞们的尝试与探索,并不是想当然,也没有离经叛道,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象形书法这门古老的中华文化艺术,追本溯源,弘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探索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穷其奥妙的。魏鹏飞们的象形书法也绝非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相反,魏鹏飞们的象形书法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升、完善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艺术没有止境,探索未有穷期,我们肯定的是这种探索精神,鼓励的也是这种可贵的追求。如此而已。
【作者陈焱,原新华社记者、现为著名艺评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