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建筑最大的潜力在绿色建筑,而保障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近日,在南京举办的“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现场经验交流会”
上,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如是说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作为国家惠民安居的民生项目,保障房建设也是众多中低收入群体实现“安居梦”的重要途径。有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要“保质保量”完成规划任务,将成为业界未来5年关注的热点对象。
钢结构让保障房不愁“嫁”
长期以来,以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基本需求为目标的保障房,有着“三差”的刻板印象——质量差、地段差、配套差。而位于“三差”之首的质量差,让保障房长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块“短板”。
“质量差”一度还影响到了保障房的整体形象。山东、广东、云南、海南四省审计署此前的一份保障房调查情况显示,由于申请者弃购或弃租,去年四省有将近5万套保障房长期空置,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质量问题的考虑。“待字闺中”的保障房,如今也有愁“嫁”的风险。
对此,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副巡视员刘霞认为,建设绿色保障房,是确保保障房高质量的必然途径。刘霞直言,保障房建设质量再不精良,未来十年将再次沦为新的“棚户区”。
由此,以钢结构住宅为代表的绿色建筑凭借自身“四节一环保”的技术优势,成为提升保障房质量的关键。据悉,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也肯定了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应用绿色建筑的可能性。
对此,作为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介绍,杭萧钢构从30年前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其自主研发的“钢结构住宅体系”、“钢管束住宅组合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等多项“明星”专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杭萧在各地参与并承建的钢结构住宅项目中,如国内首个大型钢结构住宅小区——武汉世纪家园、国内在建最大钢结构住宅小区——内蒙古包头万郡·大都城以及许昌空港城、厦门帝景苑等,成为当下高质量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标杆。
“从保障房开始推广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提升住宅质量改善国人居住体验,代表了国家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告诉记者,“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兜底建设的保障房执行绿色标准,将极大地提升保障水平和促进节能减排,做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钢结构积极“走出去”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将超过70%,以改变目前保障房存在的“三差”问题。有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资金至少6.8万亿元——若仅仅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将很难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
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需要抓紧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机制,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当前相关企业参与进来,以期形成更有效的资金技术活水来源。记者发现,钢结构等绿色建筑近来频频出招搅动商业住宅市场,其“房地产+绿建”企业合作模式也值得保障性安居工程下一轮“扮绿”行动借鉴。
近日,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的最新“钢管束住宅组合结构体系”引入河北邯郸,与河北世人石美房地产公司合作进行相关住宅项目开发建设。“我们将钢结构企业在技术层面的优势和房地产公司在项目开发经验上的优势,做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为住宅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单银木告诉记者,钢结构企业应积极“走出去”布局全国渠道,和房地产公司合作开辟新的商务模式,加速国家相关规划的落实。
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青海、南京、兰州等十多个省市已经通过相关定向工具和合作平台为保障房“输血”,资金规模已达8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融资模式的持续创新,将成为助推国内绿色保障房建设主要力量,有关各方须做好技术等投入要素上的各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