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还没入媒体行当的时候,看报纸,印象很深刻,经济观察家们痛心于中国连一家快餐店都做不好,几个品牌接连关门大吉。没过几年,情况就已幡然大变。本土的中式连锁快餐,谁说品质比洋快餐差呢?它且有自己秀于林的特色,毕竟中国厨师不是盖的。
但更多时候,中国人的日常饮食是在一些苍蝇馆子里完成的。问题不在于饭菜的厨艺,而在餐饮的品质。环境脏乱差,食材假冒伪。它是这个人口大国一切流水生产线的缩影:中国可以制造出好的产品,但问题在于,我们一般更热衷山寨和劣质产品。
这两天,腾讯视频栏目“事实说”在讨论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中国是否缺少工匠精神。节目嘉宾郭宇宽和王福重现场掐的厉害,生平最爱看打架,让观众怎一个爽字了得。但这么短的节目内,想争出个你败我胜,任你是唾沫纷飞,显然亦非易事。分歧固然有启发,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立论间的一致之处。
王福重强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宽容的文化土壤,以及郭宇宽所谓的“设计和创造的生态系统”,都深得我心。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所以才没有多少人有动力有研发更具前瞻性的产品,都想着抄袭和侵权,如果山寨就可以赚得瓢满钵满,我何必冒着失败风险支付巨大成本去做一个创造性的工匠。
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儿。但当下也存在改变的契机。以手机为例,恐怕很难有人想象得到国产手机品牌这几年的快速崛起,包括公知老罗都可以摇身一变引领通讯潮流。他是否懂市场另说,价格可能也偏贵,但生产的手机总之不是太Low。问题也在这里,手机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国内厂商这里,所以定价低难赚钱。随着中国富人群落的大面积扩散,国内生产商必将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能力,在这方面达不到工匠标准,其他硬件的精细化终究只是工匠的皮毛。
“事实说”的主持人喜欢拿校服说事儿。中国中小学生的校服真不是一个丑字就能了得的。按理说,世界服饰诸名牌,大半Madeinchina,从工艺的角度,生产出让人眼前一亮带有青春朝气而非拖泥带水老气又横秋的校服,哪有什么难度呢?可偏偏中国从南到北,都是孕服飘扬的校园。
汽车的问题更复杂一点。虽然国产品牌车进步很快,但说到底,仍与高品质无缘。也就是,缺乏所谓的工匠精神。这其实和手机有可类比之处,衡诸当代工匠,核心的标准在科技含量。
5年前,我和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在广州一处会议中心聊天。那个会议场馆看上去相当高大上,台湾是没法比的。但黄校长随手指着建筑的内在细部就说了一句话,我翻译过来是:当土豪容易,但要不土需要时间。就这样五年过去了,你再看看中国新建的会议场馆,很多建筑的细部怕也超过台湾(最大的问题是不该花那么多钱)。这些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技艺追赶,相信都不是难题,难题在真正体现竞争力的高科技工匠能力。
建筑的偷工减料和粗糙和腐败机制下的层层转包有关,校服的面目可憎也和腐败的回扣有关。在这个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个几匠才及生产商可独善其身去完成的任务,它同样有赖于一个法治和带有正激励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