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要提前告知各种要求,力争跑一两次就能办成。”5月12日,李克强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群众企业满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最终成效的根本标准。”(5月14日《新京报》)
中央多次部署“简政放权”,地方多地晒出成绩单,“简政放权”改革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这些都仅仅是表面现象。百姓、企业办事仍不方便、不满意,普遍感觉“简政放权”成绩单不解渴。办“准生证”要加盖六个章,开“无房证明”加收数十元等等现象仍在“简政放权”改革开始后存在。
抢眼的成绩单赢来点赞的同时,一些基层对权力瘦身的“含金量”提出质疑。放权“躲猫猫”、玩“数字游戏”。在简政放权中,有些单位为完成任务,把权力事项捆扎打包,以减少项目数量。少数单位把一些本应该取消的事项也进行打包处理,或者把风险大的权力事项和审批事项推出去,把有利可图的审批权抱在手中。这种用“合并同类项”和“躲猫猫”的办法精简权力,实质是一种简政放权的数字游戏。
与此同时,一些部门或地方政府迫于权力清单的高压态势,不得已将相关权力事项取消,但又巧妙地转移给"“二政府”(各类评审机构),地方权力清单虽“清”了、“短”了,但企业要跑的事情还是很多。
深化简政放权,要主动堵住“制度后门”,做好“非行政许可审批”清理等工作,关键还在于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领域进行“破冰”。要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落实放权责任的同时实行监管责任,防止放不到位和监管真空。
推进简政放权,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扎实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只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问责机制,对执行中变形走样的做法和违纪违法的部门、人员进行严肃问责,才能让简政放权真正落到每个环节中去,落到市场和群众身上。这一过程中,需要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既要由以往政府直接“端菜”变为群众“点菜”,还要以群众满不满意检验各项措施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