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周小平花千芳,不但“德国之声”、“美国之音”挖苦,连一些“中国之声”也怪话连篇。有人认为他俩既无较高学历,又无渊博知识,何能何德值得最高领导人接见。方舟子更是刊发长文,逐条驳斥周小平。周小平花千芳确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以此苛求他们,既不公平,也不客观。(《新华网》,10月23日)
一些大V公知逢中必反,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精英们动不动就扣体制问题的帽子,以显示自己多么有“独立思考能力”,多么“清醒理智”。结果是,抹黑中国和中国人的被喝彩,替国家民族讲几句公道话就被扣上“五毛”的帽子,不少网民的价值取向、历史观、政治底线被颠覆。
在观点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表达成为一种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批评成为网络专利,正如很多网友问的那样:网络不需要正能量吗?事实上,“我和国旗合个影”“中国烈士纪念日”等爱国话题动辄引发上亿关注,说明正能量同样可以引领舆论热点,成为我们这个大国公民的精神加油站。
面对网络生态,也有不少的困惑和痛楚,但是我们不能迷失自己。周小平和花千芳最可贵的,不是他们的文章比专家学者水平高,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国呐喊,是敢于站出来与肆意漫骂攻击中国的人“对呛”的战斗精神,是更贴近网民更深入基层的草根声音,是需要培养引导和支持的爱国主义文艺有生力量。
在“愤青”与“吐槽”的情绪裹挟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要以建设性批评和参与性人格,促进理性平和的讨论交流。在浮躁、喧嚣的网络里,谎言比真理更像真理,谣言比真相更加刺激,情绪性发泄比建设性意见更能打动人,但我们始终要相信爱国、诚信、仁爱、自尊这些主流价值元素,才是我们的成长基因。
在互联网平台上,“好声音”还是太稀缺了;在理性客观的讨论中,周小平的声音太过重要了。对周小平横加抨击的人们,大多数并不反对他的主要观点,也就是弘扬社会正能量。如果这个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那么需要澄清的无非就是,怎么把观点表达好,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我们期待在理性客观的讨论中,产生更多超越周小平的声音,引发我们这个时代的共鸣。(文/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