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来,每个工作日的傍晚时分,一位全副武装的“大黄蜂”就会出现在北京八王坟东附近。这位“变形金刚”身后是免费公益巴士“接我Show巴”,专车接送从八王坟东到河北燕郊的上班族。短短数日就聚集了上千“粉丝”的这辆大巴车,其实是新晋拼车软件“接我”正式上线公测以来,迅速向线下拓展潜在用户,并试图依靠用户反馈快速提升软件功能的一个“移 动社区”。
今年以来,各种交通类APP开启“烧钱”模式已不新鲜,而“接我”免费公益巴士,究竟是炒作还是公益?已获得大额投资的“接我”是否会挑起交通类APP行业新一轮血拼?
同质化竞争“出头”难
今年以来,打车软件市场几乎成了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的双雄争霸赛。经过半年多的补贴大战,整个市场正逐渐趋于稳定。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公布的最新移 动智能终端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显示,两家打车软件企业上半年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99%,覆盖的用户数均超过2400万人,月度使用次数均超过2.5亿次。而此前曾经主要覆盖上海和广州的大黄蜂打车,已退出江湖,投奔快的打车旗下成为“一号专车”,转型主攻商务车业务。
在商务租车领域,2010年5月在北京成立的易到用车已经带着“高端车型、专业服务”的理念,登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74个大城市开通用车业务。这个在2012年荣登苹果AppStore旅行类排名第一、总榜第25的商务租车APP,可以在用户手机应用终端发出指令后,指示距离用户最近的车辆迅速赶到,并且提供保险等免费增值服务。
不过,易到用车想在商务租车领域一家独大也并不容易。除了国外巨头UBER进入中国争抢地盘外,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也在向租车领域扩张。在快的打车宣布上线“一号专车”业务一个月后,滴滴打车旗下商务租车业务也开始公测,商务用车APP再次出现同质化竞争。
惟一带有社交属性的拼车APP市场如何?自北京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后,拼车市场的人气迅速飙升,诸多拼车APP迅速上线,拼车市场愈发热闹。尽管58拼车助手、AA拼车、顺风车、微拼车、哈哈拼车、爱拼车等先锋在前,但近日出道的新锐黑马“接我”也“来者不善”。据了解,“接我”创始团队来自神州租车、联想集团、三星集团、清华同方等著名企业的管理层,“接我”目前已获得策源创投以及徐小平领衔的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公司的大额天使投资,在产品、技术、营销方面做了周详的计划,从免费“接我Show巴”,到联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推出“接我”英雄团活动,其挑起拼车APP“血拼”的意图明显。
“短兵相接”不如“分流”
“就像当年的团购业井喷一样,眼下,交通类APP推向市场的道路中,必然会面临同质化竞争,这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中国道路交通运输协会高级工程师、汽车租赁专家张一兵认为,交通类APP的发展必须经历市场化“洗礼”,但谁能笑到最后,需要时间和用户的检验。
“现代交通工具、交通网络的发展已经为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正成为常态。在革 命性的交通工具未出现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改造目前的交通组织模式,提升出行效率。”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知识管理部经理王涛认为,移 动互联网、大数据为打破传统交通组织模式提供了条件,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城市为新型交通组织方式提供了土壤,也因此成就了不少交通类APP在台前“热舞”。这些APP走的是激活存量资源、改变交通组织模式的路线。从产业角度来看,这些APP属于新型客运公司,是没有一辆车的“客运公司”,是互联网对传统客运的一种颠覆;从技术上来看,做好车辆的准入认证是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人群出行趋势是核心能力,通过评价、调查等机制建立服务车辆信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通过前期“烧钱”并进而找到盈利模式是关键。在王涛看来,交通类APP这样的新型交通出行方式,在经历了市场培育之后,会像坐公交、挤地铁一样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其实,用户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短兵相接的竞争会让各个玩家付出高昂的代价。而换一个视角,或填补客户需求的缝隙,提升产品的特色,这种“分流”或许可以拓展新的“蓝海”。
除了乘用车市场的手机软件外,水果公交APP就聚焦在向乘客提供实时交互的公交信息;飞常准APP聚焦在提供航班起降和延误时间等信息;而行车族们常用的导航、交通路况、加油站信息、违章查询等手机APP,也试图为交通系统“打补丁”,不断弥补政府交通部门、交通工具和交通主体之间的信息空白,为智能交通添砖加瓦。
技术优化+开放共享
“能否有效解决响应率是现行的拼车APP软件能否占领市场的最大瓶颈。”一名业内专家直言,市面上各类拼车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基于对客户出行规律与需求的深刻理解,是提高数据运算精准度的一种竞争。
“低响应率是造成拼车软件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如果连续用两三次就得不到及时的响应,大多数用户就会不再使用这一APP,甚至会卸掉以减轻内存。”在“接我”团队首席执行官刘辉看来,能拼到车应该成为“接我”全面发力的目标。为了提高拼车成功率,“接我”不仅在软件算法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而且在重要的线下车辆和乘客资源整合的环节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仅仅是算法的测试和更迭就耗费了开发团队一半以上的工期。而对于线下资源,“接我”充分运用了神州租车的背景,并借鉴其运营经验和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整合。
除了不断优化技术外,企业是否持有开放心态,能否相互取长补短“抱团”发展,政府能否共享实时交通数据等,也是当前不少交通类APP的纠结所在。
“航班信息的不透明,极大地消费了用户的时间成本。”这是“飞常准”首席执行官郑洪峰的纠结。在欧美国家,飞机的实时位置、每一天每一个航班的准点数据在官方的指导下,都是对公众开放的,而国内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为了解决“延误知情权”这一最主要矛盾,目前“飞常准”已经与十几家航空公司达成合作。
不过这种纠结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消息称,专注于地图服务和路线规划的百 度地图APP,正打算开放地图API接口,让更多APP应用可以接入到百 度地图中,助其打造通用交通平台。而广州市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联手合作推出的“行讯通”系列APP,也开启了“运营商—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应用。一些软件用户也在呼吁建立能够互相开放、对接的APP呼叫平台,期待衍生的这些交通类APP“中间人”可以让需求与供给更有效对接。